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好發於 65 歲以上長者,是台灣最常見的成人白血病。由於骨髓芽細胞無法正常分裂、分化及成熟,進而這些芽細胞散佈在血液及骨髓中,取代正常血球。常有發燒、瘀青、疲倦等症狀。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依傳統 FAB 型態分類法分為 M0 到 M7 共 8 個亞型,最新的世界衛生組織(WHO)分類方式,依細胞型態、染色體變化、基因異常及相關病史分類,且因不同亞型,會有不同的治療藥物與治療方式。

治療方針

除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第三型(又稱為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APL)的治療方式不同外,通常第一步驟是「誘導性治療」,常用的化學治療組合是 Anthracycline 小紅莓類藥物,如:Idarubicin、Daunorubicin 連續注射 3 天,加上 Cytosar(Ara-C)連續 7 天,治療效果可達約 50~70% 的完全緩解率。

在疾病緩解後,仍須接受「鞏固性」化學治療約 3~4 次,以增加治療深度與防止疾病復發。此外,部分病人可以在誘導治療與鞏固治療期併用標靶藥物以增加治療成功率。若前期治療效果不佳或癌細胞上帶有預後不良的染色體或基因突變,則必須在血癌緩解後,盡快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

請依您的族群選擇

第三型(M3)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的骨髓癌細胞多具有第 15 對及第 17 對染色體的互換。此類病人使用全反式維甲酸及合併三氧化二砷治療(有時會合併短期化學藥物),大多數可有效達到疾病控制。

此型白血病治療方式較特殊,療程分誘導性治療、鞏固性治療與維持性治療階段;使用全反式維甲酸及三氧化二砷或加上短期化學治療作為誘導治療,待疾病緩解後,再進行鞏固性治療與維持性治療。

第一線治療常見的方式如下,請點選了解

第一階段 誘導性治療

治療的第一階段目的在殺死不正常的血癌細胞,以達成完全緩解,又可稱為「緩解性治療」。達成完全緩解後,接著進行「鞏固性治療」。

第二階段 鞏固性治療

治療第二階段的鞏固性治療,目的在於清除殘餘的癌細胞。完成後,將視使用的治療方案決定是否接續進行「維持性治療」。

國內藥物使用的先後順序與健保給付條款有關,每位病人的狀況不盡相同,可與您的醫護團隊多加討論,以打造個別化的治療計畫喔!

希望護照APP

行動版選單開關